硬灵性岩(卸下心理面具)

2024-04-27 18:28:29 管理员

关于自性化的思考

——李少成老师《荣格分析心理学》讲座感悟

作者:王国胜

先来澄清一组概念:

自性: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它把人格统一起来,给它一种稳定感和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

人格原型:往往与人格面具相对立,荣格归纳了12个人格原型。代表人类基础欲望。每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同时,这12个类型又被以4个为一组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自尊”,“灵性”和“自我”。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阴影:人格中的负面成分是阴影。或者说,符合外界期望的那一部分构成了人格面具,在面具下被压抑下来的那一部分是阴影。

1、关于自性: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它等同于佛家所说的自性或者法身,道家不可言说的“道”。需要强调的是,人人都有自性,而且这个自性本无任何差别。所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时,第一句话便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即是说的自性。

如果硬要打个比方,这个自性更类似于橡树种子,虽然它只有拇指豆大小,但却蕴含着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基因,而这粒树种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即是自性化的过程。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2、关于人格面具、人格原型与阴影:

自我们出生时开始,就开始了这个自性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自性“分化”出不同的人格原型,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荣格归纳了12个人格原型,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12个。这些人格原型中每一种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一组价值观、意义论和性格特点。

它们之中有的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的,我们就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格。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绝不只是单一人格,我们都有着N重人格,基于生活策略,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像变色龙, 在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时,会表现出来不同的颜色。比如,一个在舞台上自信饱满的“小丑”,在台下独处时可能是一个顾影自怜的“孤儿”。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格分裂患者”,只是真正的人格分裂患者,其人格彼此之间独立存在,并不能被他意识到。

那么,人格面具是怎么形成的?人格面具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为自己的人格戴上了面具,以便于实现我们的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让我们能适应公众道德和集体生活。

但是,如果人格面具过分发达,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压抑其它人格为代价,就像一个在公众面前极其清廉正义的官员,背地里却表现出囤积癖式的贪腐,或者一个对自己道德要求极其严苛的人,中年往往会出现神经症一样,都是人格面具对其人格过度压抑的结果。

而被人格面具压抑之后,在人格层面留下来的就是阴影。它是你不被自己认可和接纳的一面,是与你相随相伴却不被承认的那部分。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3、关于“自我”的认知

当我们理解了自性、人格面具、人格原型以及阴影理论之后,那么随之而来的是那个千古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让我们先搞清楚“我是谁”。我们习惯上会把那个显现出的人格原型的特质认同为“我”,再附加上种种社会属性,比如,“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我是男性,我不擅长表达感情,我做事很执着,我是一名医生,我是一个父亲”等等,所以,这个“我”只是“我”意识层面习惯性的主观认同。它就像我不为人知的其它人格原型一样,只是自性分化出的幻象。而我们在这个人格幻象的基础上衍生出的认知、情绪、感受,更是幻象中的幻象,它绝不等同于“我”。或者说,除了最初那个基点——自性,一切都是自性的幻象。只是我们在幻象中生活太久了,把它当成了“我”而已,这种情况有一个专属名词,叫“我执”。

所以,《金刚经》中给出了这样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抛开宗教信仰,我们可以把《金刚经》看成一个完成自性化之旅的人对“自性”的诠释。

所以,禅宗才有了诸多公案:“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在哪里?”“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主人公、明上座指的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我”,而是那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3、人生的终极意义——自性化

通常世俗所说的人生意义,只是我们不同的人格原型发出的声音。如果你能静心倾听,就能够听到他们彼此不同的声音。比如,那个战士的原型会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成功,做人生的赢家,让万人景仰;情种的原型会告诉你:爱是一切,人生没有比拥有爱、体验爱更有价值的了;领袖的原型会告诉你: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一切在我的掌控下井井有条吧;智者的原型会告诉你: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把握规律.....

但是,那些只是它们基于自身需求满足提出的价值观和意义论。更要命的是,它们会受到面具下你所排斥的阴影的巨大影响。这些阴影像无底洞,让你产生种种欲望,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通过外界事物去填补它,但最终只是水中捞月,外界事物永远不可能弥补阴影带来的缺憾感。

那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性。荣格有一句话:“只有当我们知道真正重要的事物是永恒的,我们才可避免把我们的兴趣集中在无用的事情上,或是各种并不真正重要的目标上。”在这个世界上,所谓永恒的事物,只有自性。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自性化道路,亦即“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实现”。从分析心理学专业角度,自性化可以理解为:在自性原型发挥其整合及指引等功能的过程中,自我逐渐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

自性化的目标之一是: 为自性剥去人格面具的虚伪外表。我们只用在去除种种防御、伪饰之后,才能成为自我实现者。

我们复习一下自我实现者的诸多特征: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对自然、自己与他人的全然接纳;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在环境和文化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永不衰退的欣赏力;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对人充满爱心;具有深厚的友情;具备民主的精神;区分手段与目的;富于创造性;处事幽默、风趣;反对盲目遵从。

对照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找到一系列自我实现者或是自性化进程坚定的实践者: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老子、孔子、孟子、王阳明、甘地、特蕾拉修女......

所以,人生如果有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圣贤。在自性的作用下,成为圣贤的渴望就像植物的趋光性一样。荣格称之为“个人的英雄之旅”,有哲人称之为“回家之路”。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4、如何展开自性化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而自性的功能之一就是整合,它会通过外部事件把人格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你的自性会不断制造出相应事件,让你不同的人格去充分体验和感悟,最终达到人格完善。从这个角度看,一些人重复性遭遇的挫折,比如某个女人总是遇人不淑,不过是“自性”敲响的警钟。

按照李少成老师的观点,如果人的寿命足够长,经历的足够多,每个人都能活明白。但是,恰恰是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了,而我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人格面具又过于强大,所以,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自性化。但是,荣格作为心理学的先驱,给到了我们一些理论、方法和路径,让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分析,展开自性化之旅。

首先,荣格这套晦涩的理论对我触动非常大的有一点,就是:以前我们总在拿认知、行为、情绪去开刀,其实是在拿幻象开刀。比如说,我们因为一个诱发事件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其实这种情绪来源于我们某个人格原型。刚才说了,人格原型是从自性中衍生出来,不过是为适应生活而产生的幻象,那么它所产生的情绪,则是幻象中的幻象。就类似我们做梦,梦中也有悲欢离合,我们认为梦中那个人就是我自己,错了,其实它只是我们制造的一个梦,梦中的“我”绝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我”。毛之不存,皮之焉附。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将很大程度上不再陷入那种虚幻的欢乐、悲伤、羞耻、恐惧,更趋于平和。

相对于“自性”,人格原型只是一个幻象,但是它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自己处于分裂和压抑状态的人格原型,实现自性化。

荣格分析心理学要分析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不同类型的人格,特别是处于分裂、压抑状态人格。具体的方法就是看到它们,并将它们一一具象化,让我们的智慧老人原型与它们深入接触、对话、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智慧老人的原型也会逐渐丰满。智慧老人不同于12原型中的“智者”,它是我们内在父母的象征,是阿尼玛或阿尼姆斯进化的结果,他代表着理解、关爱、洞察和智慧,是最接近我们自性的一个原型。

举个例子,我在分析自己一个人格时,它呈现出“国王”的意象,一个愚蠢、自大的国王,听不得任何否定意见,虚荣傲慢,冒失武断,我的智慧老人与他进行了一系列对话,其中一句话是:你本来就是一个皇帝啊,无论别人否定你还是恭维你,都无法改变你所承担的责任,你的力量来源于责任,你的感召力也来源于责任。这时,国王发生了改变,变得目光坚毅、沉稳谦逊,开始向着理性自信、包容仁爱的方向发展。而另一个人格呈现的是“小丑”的意象,类似《指环王》里的咕噜,贪婪、狡猾、怯懦、好嫉妒,智慧老人与它进行了一系列对话,一句“我们忽视你太久了”,就让它泪流满面,这个“小丑”人格发生的变化是:变得安静,更有底气,但保留了它特有的天赋:变通能力和权谋运用。我们的每一个人格原型都是为了适应生活产生出来的,在之后,它们依然会在恰当的、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只是比以往更有建设性地去行动,而且他们之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和协作。当然,分析自己的人格,还需要很多技术,比如词语联想法、积极想象技术、梦的解析等等,让我们慢慢学习。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事上练!如果不阅人,不经事,你不可能发现自己不同类型的人格,更不可能去整合它们,无论人和事在你目前看来是好的还是坏的,事实是,所有你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你自性化的陪练,没有它们,你看不到自己。

我的预判是,当我们如实看到每一类人格,看到它们的优势和阴影部分,与它们充分接触,这时候阴影就演变成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当每一个人格都带着开放、谦卑、合作,建设性就会越来越多,这时候人格就趋于整合,最终与我们的自性成为一体。而曼陀罗或坛城正是对人格整合以及自性化的直观意象。

卸下心理面具,方得圆融智慧

5、自性是如何体现的?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运用着自性,只是不自知。如鱼在大海而不海之存在。但是,如果留心,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自性。

一是觉察。就像一个来访者说:“我看到内心有一个乖张霸道的小女孩,我只能顺从她”。我问:“那个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谁?”通过觉察我们可以看到自性的作用,随着自我人格分析的深入,你会发现内心不同人格发出的声音,能准确分辨出它们是谁以及它们内在的需求。记住,这些人格属于“我”但不等同于“我”,自性才是你的“主人公”“明上座”。

二是良知。你的人格可能会做出种种伪装来欺骗你,但你的自性明明白白,你欺骗不了自己,它会以良知的方式体现出来。道德可能会披上良知的外衣,但良知不等同于道德。这就类似当年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来见耶稣,试探他说,“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这样的妇人要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办呢?”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人们听见这话,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让他们放下石头的不是耶稣,而是他们的良知——自性的光辉。

三是共时性。就像荣格“看到”斐乐蒙,次日就在花园发现一只当地罕见的翠鸟尸体;在他画出曼陀罗,惊讶它的中国式样时,随后就收到《金花的秘密》一样。如果留心,我们会发现在自己生活中也充满各种“有意义的巧合”事件,类似在对一个问题百思不解时,不经意会翻到某本书,其价值之大足以让你恍然大悟;当我们面临困境踌躇不前时,恰好遇到了良师益友,这个“巧遇”足以改变你的整个人生。当然,你可以把它归为“孕妇效应”,也可以用“吸引力法则”诠释,但是我更倾向于荣格的假说:“客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状态间,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用人话说就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微妙深刻的联系。”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不难理解王阳明岩中花树的公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样,也就不难理解“天人合一”所描述的境界,也就不难理解六祖慧能那首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有人问,当我们完成了自性化之旅,会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不知道,我会觉得,最终,我们会发现:我就是大千世界,我就是芸芸众生,但我又是如此独一无二的存在,我知道世界都是我自性的演化,但我仍然可以悉心体验其中的意味深长。当思考到这里时,共时性地想到一句古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英雄”这个词是这么来的。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英雄。

注:作者系李少成心理实操技术—《理论-技能-实操-成长-督导实训班》优秀学生。

#心理治疗#

1,硬科幻「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活动:你觉得真正硬核的科幻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活动第一季(本季活动于 2021.06.25 结束征稿):「知乎 X 中文在线」联合征文活动 如果你有突破天际的脑洞如…显示全部 ​。

2,成了荒漠很多种子因为土地太硬没有钻出地面成千上万条生命只能向地底更深处生长他们成长了千年他们有了感情有了灵性可以预知未来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有一棵树卒花费了巨大的元气终于冒出了一点芽苗出来。

3,第二这里有一片碧波万顷清澈透底的湖面——哈尔施塔特湖和著名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地景观;而哈尔施塔特湖就是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14个湖泊中最富灵性的观光胜地 第三这个村落的空间布局有着教科书般的画面构图。

#心理咨询师说#

#畅谈家庭教育#

相关资讯